律师文集

律师文集

您当前的位置: 武汉建筑工程律师——湖北济楚律师事务所 > 律师文集 > 建筑施工>正文
分享到:0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乡镇企业局关于加快乡镇企业结构调整意见的通知 为了加快乡镇企业结构调整,适应农村经济和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推动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促进我省乡镇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乡镇企业结构调整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我省乡镇企业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我省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的主体。1999年,全省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730.6亿元,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19.7%;入库税金51.9亿元,占全省财政收入的24.7%;乡镇企业职工工资总额占农民纯收入总额的20.7%。乡镇企业已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县、乡(镇)收入的重要来源,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但是,我省乡镇企业与东部沿海地区比较,乡镇企业增加值仅为浙江的29.91%,山东的30.98%,江苏的32.62%。不少经济指标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整体素质偏低,结构性矛盾突出。主要表现在 企业布局分散,重复建设严重;一二三产业比例不够协调,二产业中轻、重工业比例不协调;初级产品多,名优特新产品少;企业规模偏小,技术装备落后;现代企业制度尚待建立等。只有把握住结构调整这个关键,把我省乡镇企业调新、调高、调优、调大、调强、调外,再造新优势,才能实现我省乡镇企业二次创业 二、乡镇企业结构调整的思路根据中央提出的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我省经济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在“十五”期间,我省乡镇企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是,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发挥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以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为依托,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为目标,带动和加强第一产业,优化和提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乡镇企业整体素质,促进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 (一)结构调整目标 到2005年,全省乡镇企业力争在结构调整上有较大的进展。一二三产业比例为0.5∶63.5∶36,轻重工业比例为45∶55,实现“三六六”目标 实现三个转变。由主要依靠外延扩大再生产,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扩大再生产;由主要发展乡村集体经济,转变到以混合经济为主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由企业分散发展,转变到适度集中连片发展 发展壮大六大支柱产业。建筑、建材,食品饮料,医药化工,机械电子,轻工、纺织,旅游服务 形成六个一批。培养一批优秀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发展壮大一批规模经济企业和企业集团,营业收入上亿元以上的企业100家;发展一批“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培植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骨干企业,总数100户;扶持一批科技先导企业,开发新产品500项;发展壮大一批外向型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34亿元 (二)基本原则 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必须遵循市场导向的原则;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原则。要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相结合,与推动农业产业化和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贮存、运输、销售龙头企业相结合,科学规划,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促进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高 三、切实搞好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工作(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实现机制创新 加快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必须解放思想,以大开放促大开发,大开发促大发展的观念,克服等、靠、要和无所作为的思想。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不断深化企业改革,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实现机制创新,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树立市场观念和竞争观念,充分调动投资者、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积极性,使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 加快技术改造步伐,用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围绕增加品种,改进质量,产品更新换代和替代进口,促进传统产业的迅速升级。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建立面向市场的乡镇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和机制,实施创新工程。引导企业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和科技力量积极参与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开发或联合开发的技术创新机制。引导企业面向市场需求,加大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和引进消化吸收力度,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断开发新产品 人才是实施结构调整的关键。要树立人才就是资本,就是效益,就是后劲的观念,建立技术创新和人才激励机制,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积极探索人才的知识、技术专利、成果和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逐步建立经营人才与专业人才相结合,系统培训与社会引进相结合,分层次提高与整体性提高相结合的人才培育机制。造就一批优秀人才,吸收大批人才到乡镇企业工作,力争职工中具有高学历和专业技术知识的人员的比例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从根本上改变乡镇企业人才匮乏的状况 加强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省、市两级重点企业和有条件的企业要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突出抓好质量、现场、成本和营销管理,夯实计量、标准、培训、信息等基础管理工作,推行先进、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促进企业管理创新。重点企业、名牌产品企业、出口创汇企业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加快质量认证步伐 (二)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加强和带动第一产业。优化农产品质量,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的关键。坚持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培植龙头骨干企业,以公司+农户的组织形式,加强和带动第一产业。要大力扶持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一是引导企业由粗加工向深加工、储藏、保鲜、运输业发展,从单一品种向多品种、系列化发展,逐步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格局,培育一批种养加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典型;二是结合当地实际,找准比较优势,合理规划,确立主导产业和骨干项目,实行重点突破,带动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粮油、肉类、蔬菜、淀粉、家禽等加工业,形成100家种养加、出口型、辐射能力强的产业化经营龙头示范企业,增强发展后劲;三是加强企业联合,以优势产品为龙头,资产为纽带,组建企业集团,发挥聚合效应,形成规模经济优势;四是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农副产品基地建设,形成农户、基地、企业利益共同体 优化提高第二产业。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选择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资源优势明显,对整个经济发展有着较强辐射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特色产业、环保产业,以名牌产品、优势产品为龙头加大扶持力度,促其发展壮大。传统工业中的食品饮料、建材、轻纺等要以优化资源配置,加大技术改造,推进技术进步,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建筑业要抓住西部大开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性机遇,改进施工工艺、提高工程质量,力争形成10个年建筑产值5亿元以上大型建筑施工企业。要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对严重污染环境,安全生产隐患严重,达不到治理要求的企业,禁止新上达不到经济规模和技术标准的项目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要以小城镇建设为重点,提升城市化、市场化程度,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商品流通网络业、餐饮服务业、交通运输业、文化娱乐等行业,有条件的地方,要大力发展旅游业,逐步形成以物流、信息流、网络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 (三)加快乡镇企业产品结构调整的步伐 产品结构调整是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工作的重点,也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和着力点。要抓好“五个一工程”。一是培植一批名牌产品,把名牌产品做大做强,扩大品牌经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二是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品,通过技术改造,促进传统产品的更新换代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巩固壮大一批优势产品;三是大力发展大轻工产品,重点是食品、医药、精细化工、装饰建材、家具、服装及市场小商品,发展一批带动面大,辐射力强,品牌知名度高的大轻工产品,扶持一批高成长的骨干企业,提高其经营规模、产品档次和辐射带动能力;四是积极扶持外向型经济,抓好100家骨干外向型企业,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承包工程、办厂,带动乡镇企业产品的出口;五是积极转化科技成果,实现生产一代、储备一代、开发一代,使乡镇企业的产品结构进入良性发展,通过产品升级带动产业升级 (四)依托小城镇促进乡镇企业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以小城镇为载体,促进我省乡镇企业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加快城市化进程,引导乡镇企业集中连片发展,合理调整布局结构,突出区域特色,形成集聚效应、特色经济,是推动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以成都经济圈为中心向丘陵、山区和民族地区辐射,充分发挥成都省会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促进我省乡镇企业的更快发展,缩小我省乡镇企业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 在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发展中,要以全省601个试点小城镇为重点,加快现有工业小区、示范区、科技园区的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和导向作用,努力提高乡镇企业的聚集度。经过3—5年的努力,使工业区和示范区成为吸收农村富裕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新的增长点,成为科技进步和招商引资的重要窗口 加强合作,谋求发展。要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有利时机,利用四川资源丰富、劳动力丰富和市场广阔的优势,实施全方位开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要抓好东西合作工程,引进人才、技术、项目、资金,全面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和企业间的嫁接、改造,开辟多元化筹资融资渠道,建成更多的合作项目 (五)不断优化乡镇企业的组织结构 乡镇企业要坚持大中小并举,以大带小,以小促大,共同发展的原则。在组织结构调整中实现“五个一批”,即提高一批,扶持一批,发展一批,兼并出售一批,破
扫一扫关注武汉建筑工程律师——湖北济楚律师事务所